甘甜的糕点 闽都文化福州腔调:探索茯苓糕背后的福州话发音之谜
关于作者
陈静
2000后,身在异乡的福州人,喜欢怀旧、浪漫、活力的事物。
寒假,一位向往福州“好吃好玩好”的东北朋友来到福州,见到她第一句话就是打开手机里的照片问:“这个叫什么哦?”
“你说的‘噢’,其实是莆田的福菱糕,在莆田也叫‘马糕’。”我看了一眼手机屏幕,又补充道:“其实福州话里,‘糕’不读‘o55’。”
“‘o55’这个音和这种蛋糕有什么关系?”朋友问。
“福州话里,糕字读作‘go55’,而不是‘o55’。现在大家之所以都说‘o55’,是因为这种软糕最早是莆田人传入福州卖的,因为福州话发音不够清楚,就被人误读为‘o55’,听起来简单又朗朗上口。后来,这便成了这种年糕独特的卖法。”
“啊!我知道福建的方言有很多种,每个地区都不一样!”朋友恍然大悟,接着问:“福州有什么特色糕点吗?”
当然有啦!福州的糕点种类繁多,有的是外地的,有的是本地的创制。馅儿很足的夔糕,北方话叫“发糕”。小时候起床晚,没来得及吃早饭,就会去上学路上的小店买一块赶紧吃,早饭就解决了。福州话有句俗语叫“会做夔糕,不会做塔头糕”,用“做夔糕”来形容做一件事情的决心:这件事情一定要做,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。因为材料都是米,就算不膨大成“塔头糕”,还是可以吃的!
此外,“糕饼”在福州祭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福州人祭祀灶神时,会选用甜猪油糕饼、丸子糕饼、片糕等。人们把这些“公糕”与灶糖、灶糕等放在一起,让灶神吃上甜食,以此祈求他“上天说好话,下界吉祥”。
“那‘高’的‘高’在福州话里读作‘go55’吗?”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,朋友突然有了一个想法,“原来年糕在福州话里也是一年比一年高的意思啊?”
“是也不是。”我故作神秘,讳莫如深:“其实,福州话里,年糕不叫‘年糕’,而是叫‘糖锅’或者‘甜锅’。”
“锅”其实是福州话“年糕”的称呼,有的“锅”红润肥美,有的则洁白如霜。但北方人所说的年糕,大多对应福州话的“白锅”——过年时吃的蟹炒白锅。软糯的白锅搭配蟹的鲜甜和菜花的爽口,是福州人餐桌上一道独特的主食。
当然,福州的“粿”远不止上述这些。口味香甜的红薯粿,以红薯为主料,将红薯切成丝,用米糊蒸熟而成。还有一种传统糕点叫九重粿,是福州人过重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。九重粿的传统做法是先用茱萸液将米糊染成金黄色,中间七层糖色,最下面一层是米糊的原色,一共九种颜色,这就是九重。小时候常听大人说,吃了九重粿,接下来的日子就事事顺利。九重粿蕴含着福州人对身体健康、事业有成的美好期盼。
福州水上人家除了吃各式“粿”外,过节时,过去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,叫“讨粿”,就是向人家要年糕。它的历史也很有趣。相传唐末五代时,唐兵入闽,原住民中幸存的男子逃到水上求生,成为疍家人。为了上岸找回妻女,疍家人便以讨粿为名,趁着每年正月初二至四“唐人”不杀生之时,上岸挨家挨户寻找妻女留下的暗号,以便夜里捡到,在江海两岸团聚。此习俗后来演变为“讨粿”,又称“讨吉”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看来福州的点心不但好吃,还有教育意义啊!”朋友兴奋地拉着我往旁边的一家点心店走去,“我想带点福州特产回家,你能教我几种‘o55’的发音方法吗?我让福州话的老板帮我买。”
“我要这三种糕点:蠘膏、牙膏、垃圾渣膏。”说了几遍,他便自信满满地开始“点菜”,面对老板一脸茫然的表情,他突然意识到不对劲,回头发现早已躲起来的我——“原来是你教错了!你又在捉弄我!!!”
音频专栏,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